close

  
  (石門縣委書記董嵐[左]在邵福寺村村部查看便民服務受理情況。)
  
  (董嵐趕到夾山鎮中學時,縣政務中心的流動服務點正上門為該校200多名應屆初中畢業生集中辦理身份證。)
  
  (格言傳家是夾山鎮自古的傳統,董嵐仔細查看瞭解“夾山治家格言”。)
  
  (看過融入治家格言的土家擺手舞,董嵐興趣很大,和群眾聊起來。)
  
  (董嵐在官渡小學參加了一場治家格言的主題班會。)
  紅網早前報道:書記去哪兒——新化篇書記去哪兒——通道篇書記去哪兒——赫山篇
  書記去哪兒——城步篇
  書記去哪兒——新寧篇
  書記去哪兒——新田篇
  視頻:《書記去哪兒》石門篇 縣委書記董嵐下鄉訪“跑腿”
  紅網記者 曾小穎 常德報道
  
  4月23日一大早,帶著一輛便民服務車,石門縣委書記董嵐奔波在去夾山鎮的路上。
  抽出整塊時間走村串戶,檢查村幹部如何為群眾“跑腿”,看看村民怎麼“自治”環境衛生,再聽聽鄉間傳唱的治家格言,董嵐認為,這樣的“田野調查”,也是縣委書記該做的大事。
  這些看似小事,合起來就是完善鄉村治理機制的大課題。幹部跑腿將便民服務“沉下去”,再把群眾自我管理的積極性“提起來”,董嵐認為,一升一降配合,才能更好地拉近黨委政府與群眾間的距離,真正踐行群眾路線。
  數據能在材料上找到,制度可以在辦公室里設計,但真抓落實就得蹲在田間地頭。大家在跑(跑腿辦證),董嵐說,我也得跑。
  便民入戶:辦事有幹部“跑腿”
  
  車子駛入夾山鎮的邵福寺村,村裡的黨支部就是便民服務室,董嵐和等候辦證的村民聊了起來。這天恰逢集中辦理日,來辦證的村民不少。
  石門是個山區縣,交通不便,長期來群眾一直為辦事難而抱怨。也正因如此,為群眾“跑腿”的便民服務在石門由來已久,“背包書記”鄭家賢、“草鞋警察”田建平、“草帽代表”陳建教等一批幹部常年為群眾代辦證件、代領補貼、排憂解難。今年3月以來,石門將幹部“跑腿”的便民服務制度化規範化。這次董嵐下鄉的主要目的,就是看這套機制是否能帶出千百個“背包書記”。
  正在填代辦單的農婦趙桂蘭告訴董嵐,自己在辦砍伐證,一周後就能領到證,村幹部還會直接送到家裡去。咱們叫“村民動嘴,幹部跑腿”,村支書易先春補充說,對老弱病殘還提供上門服務。
  看到來辦分戶的村民劉祖山手裡拿著一本夾山鎮便民服務指南,董嵐又問了起來,“這個指南會不會厚了點,要不要改進?”劉祖山說便民手冊在村裡人手一份,代辦事項寫得很詳細,還有全部幹部的電話號碼,“想辦啥事一查就明白了”。
  “聽說過北界村的‘背包書記’鄭家賢嗎?”問完村民,董嵐又考起了村裡的代辦員。見大家點頭說知道,董嵐提出想看看大家背包里都裝了啥。
  村婦女主任汪金枝是今天值班的代辦員,她的背包沉甸甸。包里除了代辦資料和證件,還有一本封面都磨掉了的厚筆記本,上面記滿了邵福寺村全村老小的聯繫方式與基本情況,相當於把全村人的檔案裝在了包里。這包真重,董嵐評價,裡面裝滿了老百姓的信任。
  說話間,另一名代辦員王宜勇正要出門,為一名老人送去剛辦好的特殊門診證。董嵐說,代辦員們為便民服務打通了“最後一公里”。
  服務上門:便民網絡“無縫覆蓋”
  
  在石門,“跑腿”並不只是村幹部替村民“跑下山”,各職能部門還會主動“跑上門”流動辦證。董嵐趕到夾山鎮中學時,縣政務中心的流動服務點正上門為該校200多名應屆初中畢業生集中辦理身份證。
  辦身份證必須本人到場,可畢業班學習任務又很緊。夾山鎮中學校長向滿堂告訴董嵐,原來學生們要到縣政務中心照相辦證,往返一整天。現在校內採集、統一辦證,“最多耽誤一節課”。
  除了為學生集中辦證,流動辦證還會為出行不便者提供上門服務,入戶採集信息,辦好證再送到家中。正在辦證的戶籍警告訴董嵐,這一趟來夾山鎮還有十多戶高齡老人家要跑。
  更明顯的改進應該是結婚證,不能代辦,而流動辦理又難集中成批。以前一對西北山區的新人辦結婚證要去縣城,來回兩天,車費食宿至少要花五百來元。如今可去壺瓶山等鎮的便民服務點定點辦理,路程縮短為一小時。
  如今,石門縣的便民服務網絡已實現縣鄉村三級“無縫覆蓋”。與老百姓密切相關的80項政府職能,分別有幹部駐村、村鄉代辦、預約、流動、定點的便捷通道。縣裡把這套體系建設叫做“385工程”,董嵐說,但感覺還是村民口中那句“群眾動嘴、幹部跑腿”最生動。
  見到有人來訪問,等候辦證的學生們很興奮,嘰嘰喳喳起來。為了不影響辦證流程,董嵐離開教室,與在外排隊的學生們聊了起來。見到隊伍中初三男生小賀比周圍同學都矮些,董嵐問起了他的生活。這名小男生憋了好一會,才說出自己的媽媽9歲時出走了,他想找一個新媽媽。
  董嵐沉默了好一會,為即將拍照辦證的小賀整理起衣領。“你要做一個好孩子”,臨走前董嵐抱抱小賀,說希望下次再見時,你長得比其他人都高。
  離開學校的路上,董嵐忍不住哭了。這位縣委書記其實也是留守兒童的母親,她15歲的女兒在城裡讀高一。
  女性從政很難帶著家人赴任,董嵐工作又忙,想女兒時只能打電話。現在女兒已經知道反過來安慰媽媽,這讓董嵐欣慰又心酸,她覺得該把工作幹得更好些,才對得住家人的支持。
   美麗鄉村靠“自治”
  
  車行駛在夾山鎮內,眼見一路乾凈整潔,路邊牆腳都不見半點垃圾。不少商鋪農戶門前,貼著“清潔”、“最清潔”的紙條。
  路邊的愛衛標語也比別處嚴厲,“亂扔一次垃圾,掃地一個小時”。這靠政府“鐵腕”嗎?其實夾山鎮的清潔衛生不靠鎮長靠會長,全由民間自發組織的環境衛生管理協會來負責。
  收錢(衛生費)、評比、處罰,這些連政府都很難擺平的麻煩事,在夾山鎮卻靠“民管民”的環衛協會做到了。
  “民管民”不靠聲音高、拳頭(措施)大,在陽坪社區,環衛管理協會會長夏為民解釋,全靠鄰裡督促與“自發自覺”。每月衛生一月評比一次,不整潔的門前真會被貼上“不清潔”。為了不被鄰居們稱作“不清潔戶”,這裡一家比一家勤快,都把門前環境收拾得乾凈整潔。
 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男性居民說,自己曾因亂丟垃圾被罰過,當時也不服,怕鄰居說閑話才認罰掃地。可後來看到周邊環境衛生越來越好,他當起了義務維護員,遇上有人亂丟,就會上前勸止。
  現在陽坪社區,街面乾凈整潔,綠樹成蔭,環境讓人看著就舒心。儘管路還是那幾條路,房子也還是那些房子,也沒有新建花壇綠道。可不論本地人還是外來客,都說夾山越變越漂亮了。
  小小的民間協會能為“美麗鄉村”出大力,這讓董嵐很是贊賞。“美麗鄉村”並不等同於大興土木,在她看來,群眾能自發參與鄉村治理,把協會組織的作用真正發揮起來,才能建好“美麗鄉村”。
  “格言治家”傳家風
  
  目前,夾山鎮的民間協會組織有十個,格言治家理事會就是其中之一,被一些群眾稱作是鎮上的民間“文明辦”。
  這個“文明辦”辦得頗有特色,格言傳家是夾山鎮自古的傳統,原來多由家中老人向後輩口傳面授。2011年起,夾山鎮的老人們發起了格言治家理事會,想糾正一些不良風氣。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,老人們在民間搜集近萬條格言,精編成八百來自字的《夾山鎮格言治家》,印刷2萬多份,送到了夾山鎮的每家每戶。
  “傳家二字耕與讀,敗家二字盜與姦,破家二字毒與賭,守家二字儉與勤……”,現在夾山鎮上,不論男老少,都能把夾山治家格言背上幾句。
  協會理事長夏德松介紹,在夾山鎮,治家格言走進了黨員生活會、編進了學校的鄉土教材中,當地黨員、幹部、群眾還自編自演,將治家格言編成了雙簧、小品、對鼓、三句半等民間曲藝。新人婚嫁、老人做壽也要送上一幅格言治家牌匾作為禮物。
  看過融入治家格言的土家擺手舞,還在官渡小學參加了一場治家格言的主題班會,董嵐的興趣更大了。
  能不能讓治家格言再精簡些、“個性”點,董嵐也提出建議,譬如能讓老百姓選出一句最適合自家的作家訓,或者針對更現實的問題,比如如何剎住鄉裡賑酒(辦酒收禮)的風氣。
  董嵐的建議當晚就得到了印證。在雙龍村辛宗輝老人85歲大壽上,董嵐感受到了格言治家影響下,農家壽宴的風氣變遷。
  石門的鄉間本來人情很重,賑酒成風,不光升學建房、紅白喜事要大操大辦,就連買了頭牛都可以賑酒收禮。
  辛宗輝家在雙龍村算是體面人家,三個兒子都孝順有出息,大兒子還是大學教授,二兒子做建材生意。若按賑酒的規矩,辛老漢做個85歲(生日),少不得擺上十來桌,還能大大收筆禮。
  在格言治家影響下,辛老漢的壽筵按著“更大的規矩”辦了。雖然吃喝只准備了簡單的生日蛋糕和一餐便飯,但請來了不少村裡的親友觀禮,以示莊重。二兒子辛業華在門前張貼了大紅壽聯,為二老奉上一碗長壽雞蛋,送上長壽紅包。向兒子兒媳囑咐家風後,辛老漢則向兒子回贈以《夾山治家格言》牌匾。
  辛業華說,自家家風以“孝”為重。他鄭重地接過父親贈與的牌匾,掛在了飯廳,說以後吃飯時一抬頭就能看到,更能領悟“百行孝為先”的道理。
  夜色漸深,董嵐還在辛老漢家中分享生日蛋糕,與鄉親們暢聊。已是月上中天,鄉風、民約、美麗鄉村建設……一個個暖烘烘的話題還在書記與村民間流淌。  (原標題:《書記去哪兒》石門篇 縣委書記董嵐下鄉訪“跑腿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owoqawspsao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